为什么我们总是选择盗版?
魔鬼的选择
装个软件,两个按钮摆在眼前:
一个是破解版,免费、教程齐全、几步就能用;
一个是官网正版,要注册、要付费。
手指停在鼠标上,你能听见心里两个声音:
- “免费的为啥不用?”
- “又不是拿来赚钱。”
甚至“我就喜欢白嫖,下次一定!”
这些话,我也说过。
只是这一刻,我更想在心里添上一句:“我想买正版,堂堂正正地用。”
那条捷径
学生时代,我也走过那条捷径。
想学一套外教课,正版要好几千,父亲沉默片刻,只说:“看看有没有便宜点的。”
盗版 99 元,简单直接。那时我暗暗发誓:等我有能力,一定买正版。
只是“以后一定”,对很多人来说,一直没到来。
秤被按下
盗版的问题,不只在“违法”。
更隐蔽的是,它把我们心里衡量他人劳动的那杆秤,悄悄往下按。
当“能用盗版就用盗版”成了习惯,我们会以为:知识该是免费的,创作不那么值钱,软件理应白给。
可软件是人写的,课程是人录的,书是一字一字敲出来的。
那些深夜的调试、删改、重来,我们看不见,却是真金白银的付出。
“免费”从来不是不要钱,只是让别人替我们付了钱——有时是创作者,有时是未来的自己。
滞后的代价
“白嫖”的后果往往是滞后的。
90 年代末,金山 WPS 一度是国内主流,但盗版 Office 光盘满街,一张几块钱。正版卖不动,WPS 被逼到悬崖边(后来靠杀毒、游戏和“免费+广告+政企”路线才慢慢活过来)。
类似的故事,在杀毒、办公、设计、字库、教育软件身上反复发生。
研发团队苦撑多年,撞上的却是“大家都习惯免费”的现实,只能转型、做广告、降成本,甚至退出。
我们抱怨“国产软件拉胯、创新不足”,可每一次白嫖,都是在给市场投票——投出了一个低价、低质、广告驱动的生态。
慢慢改变自己
我不是天生“正版党”,也确实经历过很长一段盗版期。
现在我用的软件、书、课程,大约有 80% 已经是正版;剩下 20%,有的是找到合规替代品,有的坦率说仍在用盗版。
每次面对选择,我都会在心里说:“用盗版,不是理所当然。”
这不是给自己套枷锁,而是训练:尊重他人的劳动,让知与行靠得更近。
行知合一
我不指望一夜之间变成“零盗版”的完人。
更想一步步改写自己的默认设置:能负担的,就认真付费;负担不起,就坦然放下;实在找不到替代、还在暂用盗版的,也不自欺,但心里记着这是过渡,不是理所当然。
只求让行动与价值观靠近一点点,向心里的那点良知再挪一步。
王阳明说过:“知是行之始,行是知之成。”
每一次“确认支付”,都是把“行”与“知”在指尖重叠的瞬间;
做得不完美没关系——比上一次更接近,就够了。
下一次遇到那两个按钮,愿我抬头、看清、按下——
不为标签,只为心里那条通往良知的路。